近年來,全球人工智能(AI)技術的競爭日益激烈,各國紛紛加大投入,以實現技術的突破和產業的升級。根據法新社的報道,我國近日發布的《人工智能發展指導方針》明確了未來的發展目標:到2027年,各產業中AI應用的滲透率將超過70%,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突破90%。這一目標的制定反映了中國在AI領域的雄心壯志,同時也揭示了其對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。
專家們預計,到2035年,AI將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(GDP)新增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,屆時AI對總GDP的貢獻將達到4%-5%。這一預測顯示出AI技術不僅是一種新興科技,更是一種推動國家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重要動力。
盡管中國的AI發展勢頭強勁,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,依然面臨三大挑戰。首先,提升生產力的難度較高。AI技術雖然在多個行業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,但尚未有效解決目前經濟疲軟、人口老齡化及出生率低迷等一系列社會結構性問題。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AI技術的廣泛應用,也制約了其對經濟增長的實際貢獻。
其次,龐大的能源消耗問題同樣不容忽視。國際能源署(IEA)預計,到2026年,中國的數據中心用電量將占總用電量的6%。隨著AI技術和大數據的應用普及,數據中心對電力的需求將持續增長,這與中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存在一定的沖突。如何在推動AI發展的同時,實現可持續的能源使用,將是政策制定者和企業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。
第三,盡管國內AI產業發展迅速,但在核心技術和設備上仍較為依賴于國際市場。以NVIDIA為例,其在高性能計算和AI訓練領域占據主導地位,這使得中國在某些關鍵應用中受制于人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華為、摩爾線程等本土供應商正在采取措施,努力降低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。這些企業在技術研發和市場布局中,逐步成為核心力量,推動國產硬件和軟件的發展,為AI應用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。
在國家層面,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也在持續加強。通過制定相關法規和標準,鼓勵創新和投資,中國希望吸引更多人才和資金進入AI領域。此外,政府還將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,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在AI技術方面的深入探索,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。
總體來看,中國在AI領域的布局與發展,體現出其對未來科技競爭的重視與前瞻性。然而,面對挑戰和機遇并存的局面,中國仍需采取綜合措施,以確保AI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應用。只有在保證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上,AI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,為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福祉做出貢獻。
浮思特科技深耕功率器件領域,為客戶提供IGBT、IPM模塊等功率器件以及單片機(MCU)、觸摸芯片,是一家擁有核心技術的電子元器件供應商和解決方案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