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大陸積極推進國有企業和自主品牌的國產化任務,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芯片國產化率達到25%,并在2027年實現全面自主生產。尤其是新能源車領域,車用IC首當其沖面臨挑戰。驅動IC行業分析指出,盡管這一進程不是強制執行,但仍將對臺灣廠商帶來更多壓力。然而,業內人士表示,IC設計需要時間積累,特別是車用IC需要較長的驗證時間,因此未來仍有臺灣廠商發揮空間。
據大陸驅動IC業者透露,中國工信部已經設定了目標,計劃明年實現芯片國產化率25%。這個目標將通過積分制形式實現,政府將傾注國家資金補貼國產芯片研發。電動車被列為重點領域,預計到2027年,整車芯片將全面實現國產化。
目前,傳統燃油車每輛所需芯片數量為600至700顆,而電動車則增加至1600顆,智能汽車更是倍增至3000顆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指出,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看電池,下半場則看芯片,芯片無疑是未來汽車產業競爭的焦點。
面對這一趨勢,臺灣廠商已嚴陣以待,尤其是驅動IC業者首當其沖。大陸競爭對手利用成熟制程加上政府大力補貼,低階產品甚至以成本價出售,導致競爭激烈。從去年底開始,已有臺灣廠商轉向大陸晶圓代工廠投片,以配合客戶需求并減緩成本壓力。
盡管低階產品競爭激烈,臺系業者對于高階產品的性能仍在持續提升。IC規格必須不斷跟進和提升,面對價格競爭,他們只能通過提高設計技術能力,開發具有附加價值和差異化的產品,提供客戶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。
相關供應鏈也指出,盡管中國大陸政府推進國產化的力度很大,但廠商能否跟上是另一個問題。過去也有過大力度的整頓,但最終導致產業秩序混亂和補貼濫用。此外,車用芯片認證耗時較長,從導入采用到最終量產通常需要超過四年時間,因此過分依賴補貼并非長久之計。
業內人士私下透露,目前臺廠仍握有技術優勢。以車用芯片為例,一旦進軍海外市場,芯片品質要求提升,最終還是需要依賴臺廠的技術支持。此外,由于終端產品售價較高,臺廠在議價方面也更有空間。
浮思特科技深耕功率器件領域,為客戶提供單片機(MCU)、觸控芯片以及IGBT、IPM等功率器件,是一家擁有核心技術的電子元器件供應商和解決方案商。